首页 >  新闻动态
苗圩: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7-03-06

来源:学习时报 工信微报  

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振兴实体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

  
   深刻认识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

  
  振兴实体经济,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兴起,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不断涌现,催生出一批新的增长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产业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合,正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协作经济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作为最强有力的创新驱动器和最适宜的新技术验证场,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中坚作用。实体经济发展得不好,技术创新就失去基础,国家竞争力也随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各主要经济体均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机遇。一方面,加强了对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等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推广应用,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另一方面,重新聚焦实体经济发展,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日本启动“再兴战略”,法国颁布“新工业法国”计划等。目前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科技与制造业成为全球竞争的两个制高点,我国要抓住甚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就必须把振兴实体经济放在工作全局的战略位置。

  
  振兴实体经济,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实体经济日益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使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稳定区间,将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传统动能活力不足,新动能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等。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激活新动能;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序化解过剩产能,通过新技术新模式修复传统动能,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实现新旧混合动能协调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

  
  振兴实体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只有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才能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体经济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贫困人口脱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始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实现脱贫才是根本的脱贫。此外,振兴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按照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同步实现工业化。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解决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问题,都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升级提供重要物质保障。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实现工业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振兴实体经济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骨架和支撑,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增长速度全球领先,跃居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美国环球透视公司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到19.8%。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工业的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在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球1/7,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是这些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摆脱困境、实现经济相对平稳运行,甚至逆势增长的核心关键。制造业更是实现创新、抢占未来的关键制高点,决定着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做强中国制造,才能振兴实体经济。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近年来,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实向虚”的倾向愈加明显,这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受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和出口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部分行业甚至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地产等,以钱炒钱、赚快钱现象大量存在。从制造业自身来看,投资回报率快速下滑,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纷纷从制造业领域抽离。据统计,2012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一直维持在85元左右的高位,2016年1—10月为85.85元,同期企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仅为5.71%。同时,社会上对制造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傻大笨粗,黑累脏差”的层面,年轻人不愿意进车间、当工人。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制造业占比的下降,有部分舆论认为,我国今后应主要发展服务业,制造业不再那么重要。这些观点和认识都是片面的、似是而非的。如果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制造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快扭转“脱实向虚”倾向,振兴实体经济就很难落到实处。

  
  解决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制造业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而实体经济失衡主要是制造业的失衡。表面上看,近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债务攀升、增长下行等问题是需求不足引发的。但从本质上看,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我国制造业大多数的供给只能满足低质低价的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产业整体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紧迫任务。

  
   凝心聚力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振兴实体经济这一主要任务,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活力,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推进智能制造,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科研成果和技术发明,有效地进入企业生产经营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集成应用。广泛应用互联网改造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大胆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互联网意识,积极采用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方式,鼓励支持平台经济、移动O2O等新商业模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三品”战略,走以质取胜发展道路。质量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着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在“增品种”上下功夫。引导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新产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针对多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要。注重环保、绿色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节能、降耗设备的供给能力,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在“强品质”上求实效。以食品、药品等为重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在“创品牌”上做文章。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宣传,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及一大批国内著名品牌。

  
  发展绿色制造,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建立支持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综合运用环境管制、环境税、碳税、政府补贴等政策工具,完善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标准,严格规范和管理,激励和约束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量大面广的节能、节材和环保技术设备,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制造流程,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探索推进节能环保的新机制新模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尝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快形成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快结构调整,走开放协同发展道路。结构优化是制造业科学发展的主线,制造业产业升级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要途径。积极打造产业新体系,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挥“双创”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培育新动能;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升传统动能。在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要控制目前已出现的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重型压机等高端产业的重复建设,以及未来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通用飞机等有可能成为新的重复建设的领域。在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实现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发展格局,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和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专精特”的中小企业,引导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三大战略”“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轻工、服装、电子等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支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和创新发展。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培育一批国际化的特色制造集群。

  
  强化工匠精神,走人才引领发展道路。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加强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依托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人才培养培训模式。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积极营造适合企业家型人才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注重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企业家人才,健全企业家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人才。

  
  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解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障碍,增强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需要我们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环境。我们要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努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

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中国苏州吴中区越溪前珠路5号
新区分院地址:苏州新区滨河路永和街7号
电话:0512-69551355
邮箱:eservice@eeti.cn